
很多人走進國際牛排館,拿起菜單卻愣住了:Ribeye、Tenderloin、Porterhouse……這些名字聽起來很專業,但到底對應哪個部位?該怎麼挑才不會點錯?懂牛肉部位英文,不只是看得懂菜單,而是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挑到對的牛排。這篇文章整理了常見的 牛肉部位英文對照+特色解析,讓你下次出國點餐或去高級餐廳,不再手足無措。
為什麼要懂牛肉部位英文?
- 國際餐廳多以英文標示,不懂英文就只能「亂點」。
- 不同部位=不同口感:油花多少、嫩度高低、價格差異,都藏在名字裡。
- 健身族特別需要精準:增肌要油花、減脂要瘦肉,不懂就可能吃錯。
牛肉部位英文對照與特色
牛肉 部位 |
英文 名稱 |
特色 | 常見料理 | 適合族群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肋眼 | Ribeye | 油花豐富、香氣重,肉味濃 | 煎牛排、烤牛排 | 想增肌、 愛吃油香 |
沙朗 | Sirloin | 油脂均衡,口感紮實 | 牛排、燒烤 | 健身日常餐 |
菲力 | Tenderloin / Filet Mignon |
最嫩、脂肪低 | 高級牛排、排餐主角 | 減脂族、怕咬不動 |
紐約客 | Striploin / New York Strip |
油花與嫩度均衡 | 美式牛排館主打 | 想要均衡選擇的人 |
牛肩胛 | Chuck / Blade / Flat Iron |
價格親民,口感帶嚼勁 | 燉牛肉、平價牛排 | 健身日常、預算有限 |
牛腱 | Shank | 高膠質、低脂肪 | 燉湯、滷牛腱 | 減脂、修復期 |
牛腿肉 | Round | 肉質結實,脂肪低 | 燒烤片、薄切涮涮鍋 | 減脂、體態控制 |
牛肋條 | Short Rib | 香氣濃、油脂厚 | 韓式燒肉、美式烤排骨 | 增肌、愛重口味 |
〈延伸閱讀:牛肉部位一次搞懂〉
國際菜單上常見的「專有名詞」
- Prime Rib:美式餐廳常見,帶骨肋眼,分量大、油花香。
- Porterhouse / T-Bone:一塊牛排同時吃到菲力和沙朗,中間有 T 字形骨頭,通常比臉還大。
- Filet Mignon:高級牛排館必點,菲力的法文名稱,小巧精緻,口感極嫩。
- Flat Iron:來自肩胛部位的「嫩肩牛排」,價格實惠、口感意外不錯。
- New York Strip:美國東岸經典,油花分布均勻,風味濃郁。
牛肉怎麼根據需求挑?
- 想增肌補熱量:Ribeye(肋眼)、Short Rib(牛肋條)
- 想減脂控卡路里:Tenderloin(菲力)、Round(腿肉)、Shank(牛腱)
- 日常維持、CP值高:Sirloin(沙朗)、Chuck(肩胛)、Flat Iron(嫩肩)
- 想犒賞自己:Porterhouse 或 Filet Mignon,體驗一次吃雙部位的滿足感
延伸知識:英文名稱背後的小故事
- Ribeye:來自「rib(肋骨)」+「eye(中央部位)」的組合,指的是肋骨中最精華的肉眼。
- Sirloin:傳說是英國國王覺得這塊肉太好吃,直接封為「Sir」,所以叫 Sir-loin。
- Tenderloin:tender(嫩)+ loin(腰肉),字面就是「最嫩的腰肉」。
- Filet Mignon:法文「小巧的肉片」,名字就帶著高級感。
餐廳菜單示範 1:美式牛排館
Menu:
- USDA Prime Ribeye 12oz – $45
- New York Strip 10oz – $42
- Filet Mignon 8oz – $48
- Porterhouse for Two 32oz – $95
解讀:
- Ribeye(肋眼):油花香濃、份量大,適合增肌或想要大口吃肉的人。
- New York Strip(紐約客):均衡型,想要肉味又不想太油的選這塊。
- Filet Mignon(菲力):最嫩但份量小,適合怕咬不動、正在減脂的人。
- Porterhouse(大丁骨):適合分享,一塊牛排同時吃到沙朗+菲力。
餐廳菜單示範 2:法式餐廳
Menu:
- Filet de Bœuf au Poivre – €38
- Entrecôte Grillée – €40
- Tournedos Rossini – €55
解讀:
- Filet de Bœuf(牛里肌/菲力):法式做法常搭胡椒醬(au Poivre)。
- Entrecôte(肋眼):字面是「兩肋之間的肉」,就是 Ribeye。
- Tournedos Rossini:高級吃法,把菲力+鵝肝+黑松露疊在一起。
餐廳菜單示範 3:日式燒肉店
メニュー (Menu):
- カルビ (Karubi) – 牛肋條
- ロース (Ro-su) – 沙朗
- ハラミ (Harami) – 橫隔膜肉(不是真正的牛排部位,但健身族愛)
- タン (Tan) – 牛舌
解讀:
- Karubi(カルビ):韓式常見的 Short Rib,油香濃烈。
- Ro-su(ロース):就是 Sirloin,燒肉常見部位。
- Harami(ハラミ):介於紅肉與內臟之間,蛋白質高,健身族愛點。
- Tan(舌):牛舌,口感爽脆。
餐廳菜單示範 4:義大利餐廳
Menu:
- Bistecca alla Fiorentina – €65
- Tagliata di Manzo – €32
解讀:
- Bistecca alla Fiorentina:托斯卡尼經典的大丁骨(Porterhouse),超大塊,三五好友必點。
- Tagliata di Manzo:切片牛排,通常用 Sirloin 或 Ribeye,配上芝麻葉、橄欖油。
結論
牛肉部位英文,不只是翻譯,而是「一張國際吃牛地圖」。懂了 Ribeye,你就知道油香的來源;懂了 Tenderloin,你就明白為什麼菲力被視為高級料理;懂了 Porterhouse,你就能自信地下單「雙拼牛排」。點牛排不該只靠價格來決定,而是根據 需求+場合+心情 來挑。健身族可能要精打細算,但偶爾犒賞自己同樣重要。懂部位、懂英文,你才真的有「選擇權」。〈延伸閱讀:煎牛排的血水是血嗎?原來是美味的來源〉
〈延伸閱讀:買肉怕踩雷?看懂「原肉」、「重組肉」與「注脂肉」的3大區別!〉

Nana
選對優質食材加上料理小撇步,就算是第一次做料理也能輕鬆上手,跟著我一起試試吧!